喜瑪拉雅山的視野 —— 尼泊爾 “全球文化和平徒步” 及其它
今年9月21日“國際和平日”的主題是“培育和平文化”,9月27日“世界旅游日”的主題是“旅游與和平”。和平,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首要議題之一,沒有和平就無從建設與鞏固任何領域。旅游業(yè)是全球最重要的經(jīng)濟部門之一,提供全球1/10的就業(yè)機會,同時它能促進各國人民的相互理解、和平共存。由聯(lián)合國主導的這兩個慶祝日主題,激勵著各國旅游從業(yè)者以不同的方式呼吁和平,尼泊爾的“全球文化和平徒步”(GCPW,Global Cultural Peace Walk)就是其中一項動議。
尼泊爾被譽為“眾神之地”(Land of Gods)。它是佛教創(chuàng)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,9%的民眾信奉佛教,80%信奉印度教。因為印度教視釋迦牟尼為其3大神之一的化身,所以也崇拜釋迦牟尼。尼泊爾境內(nèi)有眾多世界知名的佛教與印度教寺廟,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護?!氨娚裰亍北A袅四岵礌柕奈幕z產(chǎn), 培育了融合的文化。
“全球文化和平徒步”由多家非政府組織(NGO)聯(lián)合舉辦,始于2017年,今年是第7屆,并首次有了國際非營利組織 “Peace Tours International” 的參與,更加突出了和平的定義。徒步于9月21日“國際和平日”啟動,始于首都加德滿都的斯瓦揚布寺(Swayambhunath),止于釋迦牟尼誕生地南無佛寺(Namo Buddha),距離52公里,為期3天。
斯瓦揚布寺(Swayambhunath)的慶祝儀式。這里是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,也稱“猴廟"。(圖源:GCPW)
今年的參與者有1,000多人,90% 是尼泊爾人,其余的來自印度、中國、泰國、日本、德國、英國、美國和瑞士等8個國家,分別徒步了全程或局部。不同信仰的男女老少,手持“文化和平燈”(Cultural Peace Lamp),點燃象征和平與團結的燭光,跨越城市、城鎮(zhèn)與村莊,在寺廟里組織儀式與活動,祈禱世界和平,傳播了超越文化和地理界限的和平、同情與團結的信息。
(由左至右)嘉賓巴格馬蒂省社會發(fā)展部部長Hariprabha Khadgi
Shrestha女士、嘉賓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尼泊爾代表Michael
Croft先生、世界佛教論壇 Ven. Acharya Chewang Lama (圖源:GCPW)
行走的意義到底是什么?3,000多年前,世界3大教派(猶太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)的始祖亞伯拉罕(Abraham)遵循上帝的旨意,離開家鄉(xiāng)走向廣闊無垠的陌生大地,步行了約4,000公里。最早朝圣者的旅程都是始于腳下。對于個人來說,行走,是要走進自己的內(nèi)心,走進慈悲,走進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未來或時間本身。行走是一次進入自我最深處的旅程。不同于去辦事的機械步行,心懷慈念的行走使大腦和心靈專注于此段旅程,會有不同的感悟、內(nèi)省和情感,是一種修行。
(左一)“全球文化和平徒步” GCPW協(xié)調(diào)員Biswo Ulak先生(圖源:GCPW)
通過群體行走呼吁和平與進步是現(xiàn)代社會的一種常見方式。著名的徒步事件包括1960至1961年舊金山到莫斯科的和平步行,歷時10個月,呼吁和平與核裁軍;1978年的“最長徒步”和1980年“為了生存的漫長徒步”,是美國原住民橫跨國土的和平步行,呼吁提高對原住民的權利、環(huán)境問題和核裁軍的認識;2014年“歐洲和平徒步”,由某團體推出了一條永久的和平步行路線,沿著前東歐和西歐的分界線,從匈牙利布達佩斯到意大利里雅斯特,以促進整個歐洲的團結與和平。
歷史上也有很多個人行走的著名故事,包括中國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佛經(jīng);印度人Vinoba Bhave從1951開始,在印度行走呼吁土地改革和社會正義,傳說13年中行走了幾萬公里;1965年美國馬丁·路德·金博士在阿拉巴馬州的埃德蒙·佩特斯大橋上行走,呼吁黑人的民權。
尼泊爾“全球文化和平徒步”首先是為了促進本國的和平與團結。歷史上那次因貧富不均的10年內(nèi)戰(zhàn),造成了上萬人死亡和大量民眾流離失所。2006 年 11 月 21 日簽署的《全面和平協(xié)議》(The 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),終止了內(nèi)戰(zhàn)?!秴f(xié)議》是用血淚教訓換來的,從此人們更加珍視和平、注重矛盾的和解。2014 年尼泊爾首次舉行了和平徒步活動,紀念《協(xié)議》簽署8周年,行程1,070公里,歷時132天,覆蓋75個地區(qū),最后在釋迦牟尼出生地 —— 藍毗尼 (Lumbini) 結束。活動推動了民眾對和平的認識,增進了治愈與和解。
徒步者(圖源:GCPW)
尼泊爾的和平徒步已成為一個遺產(chǎn),作為促進和平的象征,不斷激發(fā)著全國各地的類似徒步動議。今年是尼泊爾首次大徒步的10周年,以徒步方式持續(xù)地植入和平的概念,引導人們理解和尊重和平,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但重要的是先邁出第一步。
尼泊爾“全球文化和平徒步”也是促進旅游發(fā)展的平臺。主辦方每年設計不同的行走路線,跨越各類地區(qū),包括較為偏僻的、新的目的地。今年有更多的國際參與者,是口碑相傳和宣傳的結果。徒步者參觀了加德滿都峽谷(Kathmandu Valley)7 個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中的 3 個,并在3天中參觀了許多修道院和寺廟,所到的帕諾蒂 (Panauti) 正在準備列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持“文化和平燈”的徒步者(圖源:GCPW)
組織方有信心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。國際專家Reza Soltani博士今年加入了團隊,將持續(xù)對組織方提供寶貴的協(xié)助。他通過Peace Tours International (網(wǎng)站 www.peacetourist.com),組織過不少獨特的和平旅游團隊,如切爾諾貝利核爆炸地址學習團、朝鮮戰(zhàn)爭板門店和平博物館和三八線軍事區(qū)、人類史上最大規(guī)模的屠殺地點 —— 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等等。他將繼續(xù)與各國合作伙伴共同奔赴。
尼泊爾的旅游業(yè)前景大有希望,也是因為擁有一批中流砥柱。徒步行協(xié)調(diào)員之一,Sushant Tuladhar 先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他曾在加德滿都某國際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任副經(jīng)理約18 年,現(xiàn)是ANS 咨詢集團創(chuàng)始董事之一,自愿參與組織本次徒步,擁有卓越的領導能力,里里外外,頗有實效。有這樣的生力軍,還有什么目標不能實現(xiàn)呢?!
活動的組織者, 左起Sushant Tuladhar、Anup Maharjan、Deva Sainju、Nimesh Ulak (圖源:Sushant Tuladhar)
尼泊爾在國際社會的形象是溫和而堅定的。它是向聯(lián)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派出人員最多的國家之一,2023年其維和派遣人數(shù)僅次于孟加拉國。參與聯(lián)合國維和的60多年中,有15萬人服役,提供了全球維和所需的軍事和婦女賦權、經(jīng)濟重建等文職專家。它按規(guī)則繳納會費,為維和行動提供資金支持,并承諾隨時響應號召,貢獻軍隊總數(shù)的10%。尼泊爾政府聲明道:“我們希望在和平中獲得繁榮,并通過我們的藍色頭盔向國際社會傳遞同樣的信息。畢竟,和平、和諧與慈悲是我們從和平使者、尼泊爾智慧之子釋迦牟尼那里繼承下來的與生俱來的品質(zhì)?!?/span>
徒步者(圖源:Peacetourist.com)
尼泊爾 “全球文化和平徒步行” 在國際社會展現(xiàn)了其突出的和平形象。站在喜馬拉雅山的云端,尼泊爾或許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思考。一國善良是世界的幸事;一人善良,則能把“和平”變成一個動詞,去和平、去同情、去幫助?!爱吘?,和平、和諧與慈悲是我們從釋迦牟尼那里繼承下來的與生俱來的品質(zhì)?!?/span>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我們出發(fā)吧!
相關文章
